看到这个话题,我想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松下幸之助和员工的一段对话。在一次茶话会上,松下问员工假如我给你500元的工资,你会给我创造多少收益,或者给我做多少事情?这个员工干脆的说了一句话:我会做500元的事情,松下就说,如果真的是这样,你就没有在企业存在的理由了,你不给企业创造利润,企业就不能存在了,企业不能存在了,你自然不能存在了,别说500元,5分你都拿不到了,每个企业都是。
1.正如上故事松下所说,如果都像你不给企业创造利润,企业自然不能生存下去,那么你就失去了就业的机会,何止想拿到500元,5毛钱都没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可以换一家企业,那你想想,另外一家企业何尝不是呢。如果企业每月支付给每个人2000元,而每个人只做小于2000元的事情,企业会不会亏本?请回答:是还是否?
2.我们通常会在内心纠结:凭什么这些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为什么还要叫我做。尤其是发现自己做得多别人做得少,反而自己比别人得到的少,这时候,心态自然就及其的失衡了。通常我们说:做多了老板也看不见,其实不然,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①:做工作还是要学会适当表现,正如杜拉拉升职记里面杜拉拉在日记中写道,自己做了事情,要适当地向领导表现,不能让别人把功劳领走了。
②:自己做的事情,不要怕领导看不见,会看见的,不管是大领导还是小领导。正如我们上大学上课的时候,在下面说话、睡觉、吃东西,都自以为然老师不知道,其实,下面的每一个动作老师在讲台上看得一清二楚,只不过多数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你试试就知道了。
3.很多人太过“现实”,太注重表面的交易,企业给我多少我做多少事情,我凭什么给你出那么多的力气呢?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将其概括为“打工者的心态”。打工者的心态就是给多少钱做多少事天经地义,这样才平衡,才不理亏。其实不然是自己吃了很大的亏,一辈子都在算计我如何做得少拿得多,推卸责任、逃避工作,而忘记这之后更为珍贵的价值--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价值得到提升、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品格得到完善,内心得到坦然。不要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记住永远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这一切才是被领导发现、提升工资、晋级职位的基础。表面上虽然心理平衡了,但是可能失去了老板给你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可能就是老板要晋升加爵于你之前的考验,你失去了。一生的算计,每每如此,职业生涯可能会因此葬送。一分钱,一份活,多一分不干,没有责任感,这种人就适合做打工者,或者永远都是打工者。
4.修炼成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变成恶魔,一步就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需要极大的耐力和勇气,需要步步攀登,不能懈怠,但是要跳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只需要一步即可。
5.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从劳动者的角度阐述问题:所以员工一定要豁然大度,正确对待,明白必要的锻炼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途径,只要不是被压榨和剥削;而企业呢,在富有余力的情况下,一定不能亏待了自己的员工,员工是企业存在的根基,顾客第一,员工同样第一。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因为他做多了事,所以他能力提高,同时当事情做得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老板和上司都会看到,被提拔的可能性越大,工资也是水涨船高。“做多少事给多少钱”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一种进取的态度,不被眼前的现象迷惑,真正从整个职业生涯考虑,当然不是盲目地死干,当价值和价格差距非常大了,并且老板不可能加工资,那么可以选择和老板谈判或者跳槽。
企业需要给员工提供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要有非常好的绩效考核系统,避免有员工业绩好,但得不到薪酬上的奖励,有人做得好但大家都看不到或视为不见,这需要HR和老板的共同努力。
有几点原因:首先,在劳资双方的关系里,劳方基本上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现在劳动法律正在逐步健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资方的强势地位,那么,谁应该为谁提供信用保证是不言自明。
从人力资源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个激励在前还是在后的问题,那么给多少钱做多少事,激励效果更大,这要求员工只要有工作能力就可以,每个员工都会对得起自己的所得,否则他会失去高回报的机会;而反过来,做多少事给多少钱,那就需要员工具备对企业强烈的信任,和高的自我约束和激励,这对员工并不公平也要求过高,对招聘、培训、激励等都增加了难度。
从经济利益上,目前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工薪基层的收入也好、还是生存状态也好,还是老板们的诚信度也好,做到做多少事给多少钱要远远比给多少钱做多少事难,那么也许企业花了大量的洗脑成本,效果还不如给员工一些信任和鼓励,其实根本上,老板们未必占了便宜。
Copyright C 201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009job.com 浙ICP备17056111号-2
地址:东阳市振兴路 EMAIL:hr#009job.com(#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