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干点什么能赚钱?有人说:“租间教室,请几个老师,办个英语班,包你赚钱。”
的确,在今天的中国各地,英语培训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产业化,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摇钱树。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唯独教育产业却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了卖方市场,英语教育尤其如此。近几年来,英语产业的年产值连续超过百亿元大关。
据统计,目前中国居民的教育费用支出每年约2500亿元。这其中的很大一部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以英语培训为例,前些时候在电视里出尽了风头的“洋话连篇”节目开了3家试探性培训学校,没想到,报名的人排长队,听课的人场场爆满,一个月每个学校进帐50万元。
这几年,各家名正言顺的外语学校争先恐后地开班讲英语,除了大名鼎鼎的新东方外,还有更多的资本和机构进入了英语培训市场。进入中国的时间不太长的有美国ELLIS商务英语、华尔街学校,他们摊子可是越铺越大;而扎根中国有此年头的英孚、凯恩,更是早早就撒好了网,现在忙着拉网捞鱼……
英语培训演变成今天的狂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的驱动。英语产业为什么能在市场疲软中异军突起,产销两旺?原因很明显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全民学英语的时代,无论是真相还是假象,有一种现象在不断地暗示我们:不学英语,难以生存。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来,中国人对英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1972年中美建立后不久,不少广播电台开设了《业余外语广播讲座》,反响热烈。英语初级班开课时,不仅教材被抢购一空,就连收音机的销量也因此而猛增。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英语记入高考成绩,中国人又掀起了小小的英语热潮。应该讲,真正的英语热也是从这时兴起的。80年代中期,不仅中学把英语纳入课程,小学也纷纷开设英语课。198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托福考试,大批中国学生挤上了一条狂热的学英语之路--通过托福,跨进美国大学校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两股力量掀起了新一轮的英语潮。第一股是新生代留学生。这些学生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在国外学习的费用。目标国不仅仅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后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选择的目标。第二股力量是在职读研、晋升职称,英语无处不在。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年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已驰骋了十多年,忽然间全部直奔各个名牌高校,或MBA或IT,在职读研。一时间,在职研究生英语培训炙手可热。
大多数中国人无怨无悔的扎进了英语学习的海洋,希望能淘到金子。不过英语淘金者还没淘到金子时,开金矿的已赚得盆满钵满了。强大的需求?加上市场化运作使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能赚钱。
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外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3000家,英语培训学校的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10元至20元。
由于正规的公立外语教育体系的非实用性以及现代人生存竞争的内动力驱使,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促成了民营企业的大有作为。以新东方学校为例,学校1993年10月建校,创业资产为零。到2000年,新东方的教学收入为9000多万元,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出国考试培训基地和口语及基础英语培训基地,俨然成了资产雄厚的“武林泰斗”。
与培训相伴相生的英语教材、辅导资料及其它英语读物的出版,也是英语产业的重要支柱。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全国25%以上的出版物是各类型的英语书,有的出版社完全靠吃英语过活。有的出版社抢到《新概念英语》教材的发行权?对旧版本进行改头换面?一套原价30元的《新概念英语》的身价立时陡增为69元,涨幅超过100% 。因此对于许多出版社而言,做英语绝对是一本万利。
在经营方式上,一些培训学校与出版商的业务相互渗透。一方面,学校除了收取学费,还开发教材,从出版上获利。广东中山一家自称有国际背景的“阶梯英语培训中心”,就专门针对3至12岁儿童开发英语培训教材,每套教材要价高达7800元;另一方面,出版社则以教材带培训,以此促进发行。但出版商的经营空间并不局限于英语培训市场,在教育界打破了“一网一本”的限制之后,大学英语教材正在成为出版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其市场比培训学校更宽广。(完)
Copyright C 201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009job.com 浙ICP备17056111号-2
地址:东阳市振兴路 EMAIL:hr#009job.com(#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