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job.com导读:眼下正是大学生找工作的季节,今年的就业形势似乎比往年更严峻。你想过没有,在民国时期,大学生该怎么找工作呢?“老南京”版的记者采访了南京城市历史研究者张智峰。他为我们还原了民国大学生种种不同的求职路。
托关系找工作很普遍
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并不普及,但大一点的城市,都至少有两所以上的大学。以南京为例,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就有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张智峰告诉记者,每年从这些大学毕业的学生只有数百名,对于他们的就业,学校一般是不管的,不会像现在的大学都有“就业指导办公室”,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去谋取职业。
“那时候也没有所谓的人才市场或者招聘会,但报纸上常常会刊登一些招聘信息,大学生们会按照这些信息去寻找工作。”张智峰告诉记者,翻看民国时出版于南京的《中央日报》等报刊,会在里面找到一些求职信息,不少大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找到了工作。
“慕名邀请”,是民国时期获得工作的一个有趣途径。如果大学毕业生在求学期间在某个专业领域颇有名气,他在毕业后很可能收到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的邀请信,不少民国名人就是这样找到了工作。
通过私人关系找工作也很普遍。《围城》里的方鸿渐在大学毕业归国后,就是凭着关系进了“准丈人”的银行。这种现象在民国时期的南京并不鲜见。同时,如果大学毕业生的亲友中有过硬的关系,凭借亲友给好友写一封“推荐信”,进入政府机关、大公司工作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帮学生就业的民国“高考”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大学教育渐趋普及,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时局动荡,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据记载,北平(即今北京)的大学生率先发起要求政府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运动,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张智峰告诉记者,1936年,国民政府举办过“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前后招收三期,学员一千余名。这个“训导班”附设于中央政治学校,学校校址就位于如今的建邺路174号。
“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主要招收过去三年内国内外各公私立高校正常毕业,但没有就业的学生。“考入这个‘训导班’后,学生们等于回炉再学习,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多方面课程,四个月后‘毕业’!”从“训导班”毕业后,学生们会被送往各政府机关实习,经过三个月实习后,就有可能根据各自的成绩在机关中谋得工作。
另外,1931年、1933年、1935年、1936年,国民政府先后在南京举办过四次高等文官考试(简称“高考”),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研究生和“海归”。这种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数千名毕业生通过民国“高考”找到了工作。
有趣的是,根据史料记载,参加“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和民国“高考”的应届毕业生中,文科生比例大大超过理科生,也证明了当时的就业形势和如今类似:文科就业难,理科就业易。
“咨询处”热心帮人找工作
张智峰告诉记者,虽然说民国时期的南京没有“人才市场”,但还是有一个类似于人才市场的机构——“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1934年10月2日,“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在南京傅厚岗1号成立。这个机构的宗旨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加强学术人才供需双方联络与沟通。“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先后在南京的傅厚岗、北平路(今北京西路)和曾公祠办公。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成立以后,首先对用人单位需要的学术人才,以及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生的求业、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工作。成立三个月,他们就发出各类表格8134份。各方面致函、致电征求人才或委托代为物色专门人才的用人单位络绎不绝。
“在咨询处的努力下,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南京六合硫酸厂需要分析化学技师一人,“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根据毕业生登记的资料,介绍了徐君、黎君两人;南京市财政局需要测量人员数人,“咨询处”选送李君、徐君、雷君应征,以上应征者都被录用。
在“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登记的毕业生,有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有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法国国立里昂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还通过《中央日报》、《大公报》登载供求信息,并在上海等地设立代办所,为外地大学毕业生服务。为了尽快让毕业生找到工作,他们甚至利用陈立夫等名人的关系,通过“递条子”、“打招呼”,为毕业的学生找到就业机会。
Copyright C 201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009job.com 浙ICP备17056111号-2
地址:东阳市振兴路 EMAIL:hr#009job.com(#改@)